转载自:国际商报 作者:何晓曦
在前不久于大连召开的“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暨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指数发布会”上,四位中国顶级经济分析专家围绕百强城市的外贸竞争力作了精彩纷呈的分析点评。
中国社科院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几十年来,中国外贸的运行轨迹变化很大,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指数报告从城市的角度,间接反映了中国外贸的现状和其变化趋势。比如,2015年的报告中,前20强城市的榜单中出现了几个中西部城市的身影——郑州、西安等,而这些城市在外贸领域逐步赶上是在2003年后,因沿海城市劳动力成本上升,外贸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形成的结果,是中国外贸结构性变化的体现。而这样的结构性变化,在以城市外贸为本体的研究中显得尤为明显,这也是该报告的意义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任袁卫:一个经济监测指数的成熟,一般需要5~10年时间。中国海关的城市外贸竞争力指数发布至今,已将近10年时间,其间持续发挥着一个经济监测指数所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无疑是成功的。而其下一步应该解决的,是更加细致地体现中国外贸变化的轨迹,以及产生变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样的研究,要基于大量翔实的数据,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指数中的数据全部来自海关日常工作中掌握的大量进出口数据,因此,海关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做好这样的研究。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报告能够清楚地反映我国各个城市外贸的优势劣势所在,报告中的结构性指标能够反映生产要素的转移。在中国近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之中,生产要素究竟如何转移,转移到了哪些地方,很多时候并不清楚。而透过这一份城市外贸竞争力指数,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一些原本密集的生产要素转移到了内地地区,并形成了新的比较优势,这对于我国城市产业布局,构筑新的优势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
高盛高华首席经济学家宋宇:中国出口的一些产品,各自的境况可谓差异很大,有些资源类产品,价格已经遭遇腰斩,也有一些产品,竞争力下降其实并不算大,比如衬衫、玩具等。这说明,在给定汇率、税务等大的经济要素之后,出口产品因为各自行业的标准、要求不同,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也有天壤之别。而这,也正是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指数的意义所在——在宏观经济政策相同的情况下,把各个地区的情况加以梳理,让人可以简单直观地看到各个地区的差异所在,从而更容易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答记者问
国际商报:报告是以城市为主体,而如果某个城市的外贸优势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去产能化”有悖(如钢铁行业),应该如何理顺二者间的关系?
祝宝良:中国外贸有着一些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虽然目前处在一个结构调整时期,但以前传统的优势行业如钢铁行业,在国际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扩大贸易出口与中国去产能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国际市场解决中国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也是具有可行性的。虽然政府鼓励企业发展高新技术,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但该发挥的传统优势应该继续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