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大湄公河次区域将成为亚太地区新的增长极

蓝皮书:大湄公河次区域将成为亚太地区新的增长极

发布日期:2011-05-20编辑:来源:新华社

    5月18日,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云南大学联合主办大湄公河次区域蓝皮书发布会,并正式发布2011年大湄公河次区域蓝皮书《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随着三大交通走廊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内投资贸易快速增长,大湄公河次区域将成为亚太地区新的增长极。

  蓝皮书指出,自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正式启动以来,次区域合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交通、能源、电信、投资贸易、旅游、农业、卫生等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其中,在交通领域,经过各成员国的努力,目前,公路方面,三大交通走廊公路交通线已经基本打通,尤其是东西交通走廊的主体工程已于几年前完全竣工。铁路方面,南北交通走廊泛亚铁路建设进展顺利,泛亚铁路东、中、西三条线都已经启动并迅速推进。南北交通走廊的水运建设也成就显著,澜沧江-湄公河航道已成为GMS区域内重要的国际黄金水道。在航空领域,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机场逐步形成一个空港群体,促进GMS区域内空中运输协同发展。

  在贸易和投资领域,GMS成员国之间贸易和投资增长较快。近5年,中国与GMS国家的贸易在中国与东盟整体贸易中的地位持续上升。2009年,中泰、中越、中缅、中老、中柬贸易额分别为382亿美元、210亿美元、7.44亿美元和9.44亿美元,分别比2006年同比增长37.8%、111%、99.1%、241%、28.8%。

  蓝皮书预测,未来,区域内各国贸易总额将继续保持增加趋势。到2015年,中国与GMS国家的贸易总额有望超过1500亿美元。中国有可能上升为东盟第二甚至第一大贸易伙伴。值得一提的是,贸易结构将日趋合理化。过去5年,双方最强劲的增长来自制造业产品的贸易,其中计算机、机械和电器设备的增长幅度最大。这些产品对中国和东盟来讲既是主要的出口产品也是主要进口产品,体现了中国与东盟之间已经出现了分工结构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蓝皮书认为,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如整体经济实力不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尚需时日,次区域合作的协调与咨询机制不完善,大湄公河流域上、下游国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利益之争等。

  未来一段时间内,次区域各国的自主性将进一步增强,相关六国政府将逐步从依赖亚洲开发银行转而成为次区域合作的主导者。其次,中国在次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中国将继续深化合作,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与自由化,努力实现次区域的互联互通。

  蓝皮书指出,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快,交通走廊加快向经济走廊转化。能源、环境方面的合作将不断加强,水电、油气和清洁能源的合作开发和利用将得到进一步推进,成为新的增长点。农业和旅游领域的合作将不断扩大,多重主体参与合作的格局将逐步形成。

  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湄公河(中国境内段称澜沧江)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倡议下,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共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机制,以加强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GMS合作是亚太地区一个重要的次区域合作,是中国参与的第一个次区域经济合作,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的重点对象。云南省是次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授权参与GMS合作的主体省份之一。

  为追踪分析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进展和趋势,从2010年开始,由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持编写每年度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列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蓝皮书系列”,在全国公开发行。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000580号-1 Copyright ©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转载
【咨询电话】0771-3381152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