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媒介生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减小传染病跨境传播的风险,需要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医学媒介生物防控等方面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目前中越率先开展口岸医学媒介联合监测,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上是记者日前在凭祥口岸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媒介监测非正式磋商会议、中国-东盟卫生检疫学术交流会获得的信息。
据了解,医学媒介生物是具有贮存、传播多种传染病病原体的多种生物的总称。常见的医学媒介生物有鼠、蚊、蠓、蠊、蝇、蚤、蜱、螨八类。医学媒介生物可以传播鼠疫、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数百种疾病,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类传染病与虫媒有关。
广西检验检疫局副局长董国富说,中越毗邻地理区域均属亚热带地区,属热带病的高发区,地理环境和气候适合蚊类和鼠类的繁殖与活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的往来更加频繁,从而加大了医学媒介生物扩散、虫媒病入境传播和相关有害因子的出入境污染、播散风险。因此,开展中越边境蚊类和鼠类联合监测,对两国防控医学媒介传播疾病疫情的输入具有极大的意义。
据介绍,凭祥检验检疫局设有国家级鼠类检测重点实验室,广西检验检疫局每年都开展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工作,监测对象主要有鼠、蚤、蜱、螨、蚊、蝇、蜚蠊等。3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卫生司与越南卫生部卫生预防局在凭祥就口岸医学媒介生物联合监测方法、技术等问题进行磋商。双方就开展中越两国蚊类和鼠类的联合监测及携带病原体的研究、医学媒介生物联合监测工作进行交流,交换意见。
经过会谈,中越双方决定在毗邻省份的陆路口岸开展医学媒介生物的联合监测工作,联合监测分别在中国广西凭祥、东兴、水口、龙邦口岸和越南友谊、芒街、驮隆、茶岭口岸及周边地区,在中国云南河口、文山和越南老街、河江口岸及周边地区,每月至少进行鼠类监测、蚊类监测和蜱类采集各1 次。监测点设置在中越边境口岸及周边地区,每个口岸选3-5个监测点,包括口岸区域、货场、邻近城镇居民区及农村自然村庄等。
双方还决定互派人员到对方的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检测工作,每次监测时,双方分别对现场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的检测,包括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及其他方法检测到的结果为双方共享。越南卫生部卫生预防局陈青阳副局长说,开展中越两国蚊类和鼠类的联合监测及携带病原体的研究,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