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水道滞航“阵痛” 核心在水 1号船闸望28日复航

黄金水道滞航“阵痛” 核心在水 1号船闸望28日复航

发布日期:2011-02-25编辑:来源:广西新闻网

    受长洲1#船闸停航维修、珠江防总对珠江流域进行统一水量调度及电网调度等因素影响,春节后长洲枢纽坝区航段出现船舶滞留现象。广西交通、港航、海事部门和地方政府、长洲船闸业主根据《长洲水利枢纽通航应急联动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目前,长洲坝区现场通航秩序良好,滞航船舶人员情绪稳定。截至2月24日8时,滞航船舶数量464艘,其中坝上429艘,坝下35艘。

    2007年5月建成的长洲水利枢纽一线、二线船闸通航以来,已数次发生较大规模的船舶滞航现象,给沿江经济发展和港航企业造成了不同程度影响。时下,长洲1号船闸仍处停航维修,航线运行情况再度备受关注。

    滞留船舶数量逐日下降 平均每日降四五十艘

    2月21日,记者在长洲枢纽大坝上看到,长洲枢纽2号船闸徐徐开启,一艘艘满载货物下航的船舶有序并顺利通过长洲水利枢纽船闸。在船闸区域,广播随时播放进闸船舶的船号和注意事项,航道、海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巡逻,维护通航秩序。

    西江航运干线是我国西南出海重要的水路通道,是连接珠三角经济圈和北部湾经济圈的水上运输大动脉。作为西江航运干线下游河段最后一个规划梯级,梧州长洲(水利枢纽)船闸是珠江内河航道上游所有船舶进入珠三角及港澳地区必经“咽喉”,在黄金水道再现辉煌、江河经济复兴在即的大形势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滞留船舶的数量正逐日下降,平均每天下降四五十艘。”梧州航道管理局副局长方伟迅现场向记者介绍。目前,长洲水利枢纽2号船闸运行正常,每次过闸船舶达到6艘。

    2月13日,针对长洲枢纽坝上滞航船舶数量超过300艘且持续48小时以上,梧州市人民政府根据《长洲水利枢纽通航应急联动预案》,启动广西长洲水利枢纽通航应急联动预案Ⅱ级响应,成立了滞航船舶和滞留人员安全稳定工作协调小组,梧州航道、海事、港航等相关部门派员进驻滞航现场办公。同时,对长洲枢纽船闸过闸船舶实施交通管制措施,限制船舶出港签证,及时调整下航船舶的控制数量。并与广西电网协调,在执行珠江防总日均出库流量调度的前提下,保证下泄流量水位条件满足船闸持续通航的基本需要。

    由于应急联动工作措施得当有效,加上近日上游来水量有所增加,2号船闸能保持24小时正常运行,且下航船舶控制措施已见成效,目前滞航船舶数量呈逐日下降的趋势(2月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8时滞航数量分别为616艘、562艘、523艘、491艘、463艘、464艘);现场通航秩序良好。

    据了解,此次滞航主要因为2月8日长洲1号船闸(2000吨级)开始停航维修,长洲枢纽仅靠2号船闸(1000吨级)单线通航,长洲船闸通过能力大幅度减小。加上一段时间以来长洲枢纽上游来水量偏少(2月8~14日长洲枢纽夜间出库流量减至700~900m3/s),造成下游水位过低,2号船闸被迫间歇通航,每天中断运行约8~12小时,2号船闸日单向通过船舶能力从80艘减小至40艘,进一步减小了长洲船闸的通过能力。此外,由于正值春运期间,出航运输船舶陆续到达长洲坝区航段,2月10日至14日下航船舶日报到量达100~150艘,加剧了滞航形势。2月19日,滞留的船舶数量曾一度达到616艘。


    长洲1号船闸检修加班加点 28日有望如期投入运行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长洲1号船闸(2000吨级)仍处于紧张的停航维修,众多工作人员们正在清理已放干水的1号船闸内的淤泥和调试设备,现场一片忙碌。

    “大家都在加班加点,争取在2月28日如期完成检修”。负责船闸检修的广西长洲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总工程师林贵祥介绍,为加快检修进度,目前40多名工人正分3个作业面同时作业,包括人字门主背拉杆调试、主梁、顶枢及底枢检修;淤泥处理;液压系统检修等。目前检修进度正常,检修养护期后,长洲水利枢纽即可投入运行,恢复原有的通过能力。

    目前,航道部门督促船闸业主单位加快1号船闸维修进度,争取提前完成1号船闸停航检修工作;优化2号船闸的调度方式,尽可能提高船闸的通过能力。

    长洲1号船闸的检修牵动着华润集团、台泥水泥等各大相关企业的关注。“有空就过来,看看检修得怎么样了”,在长洲枢纽大坝上,记者遇到华润的两位工作人员。他们告诉记者,西江滞航等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大家都等着1号船闸可以尽快新投入运行。

    “一天都很难挨。”梧州通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徐家欣一句话满是“纠结”。徐经理介绍,公司的一艘桂平南货5789船只在12日到达长洲水库坝上,目前还在等海事的签证,签证后再排号再等过闸,每等一天,就是包括租金、油费、船工生活费等在内的数千元损失。另两艘货船虽然已在13、14日由海运改为陆运,但几乎翻了2.5倍的运费大大增加了公司成本。“上去下不来,成本大。现在不想赚钱,只想怎么亏得少。”徐经理表示,公司正通过生产计划的调整和运输方式的改变等,以保证按时到货,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吃水深度超2.8米的船舶禁航 科技化“监控”

    站在长洲枢纽大坝上远眺,记者看到十几公里外的上游江面上,数百艘船舶在江面一侧“安营扎寨”,停放得井然有序。而在引航道左右两侧靠船墩候闸的船舶,3艘船单侧每排平行系泊。

   “每排平行系泊不能超过3艘,以提高船舶过闸效率”。据方伟迅副局长介绍,这些船在上锚地基本都是按照先后报到顺序分区域安排停靠,四五艘,七八艘连在一起的都有,每一片之间都保留一定距离。同时,梧州航道管理局还设立了24小时投诉和咨询电话,随时受理船民的合理诉求。

    另据介绍,按照2月1日发布的关于加强长洲水利枢纽1号船闸维修期间船舶通航管理的通告,长洲水利枢纽加强船舶配载吃水和过闸秩序管理。要求运输船舶应密切关注水情和航道信息,根据航道的实际水深适度配载,配载吃水最大不能超过2.8米;规范船舶过闸调度管理,按照“按排号、看吃水”的原则进行调度。

    而在梧州航道数字监控中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通过先进的数字监控系统对辖区航道航标、船闸等设施实行实时监控。据介绍,通过加快航道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出的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该局目前建成的数字监控中心,布设多个前端监控点,进一步提高航道航标维护质量与航道行政管理水平,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同时,加强航道航标维护管理力度,每天对枢纽下游航道的浅段进行扫床测量,根据航道条件及时调整和增设助航标志。

    此外,梧州航道局除提前向社会发布航道通告外,目前仍通过每天定期的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和官方网站,将水情及水位变化、航道维护情况向社会公布,提醒船舶严格按航道实际水深配载航行。

    滞航“阵痛” 核心在水 形成管理合力是关键

    “长洲枢纽滞航的核心问题还是水!”梧州航道管理局副局长方伟迅解释说,长洲枢纽滞航的原因主要包括西江枯水期上游来水减少,加上电网调峰发电等导致长洲枢纽出库流量锐减,造成部分满载船舶无法通航;同时,西江沿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长洲船闸的设计通过能力已经饱和。

    目前,长洲三线四线船闸、桂平二线船闸还在建设中。有观点认为,长洲枢纽三线四线船闸建成投产后,将在很大程度上破解西江黄金水道的长洲通航“瓶颈”。尽管如此,即使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在2012年底建成,期间至少仍然需要经历3个枯水期,仍有可能发生大规模滞航事件。

    “实质上亟须合理科学解决的调水、电调、航运三者之间的矛盾”,方副局长认为需要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管理合力是缓减当前通航压力的关键。同时,需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高层协调,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利益最大化,保障长洲枢纽下泄流量满足船闸持续通航的基本需要。

    “希望我们中小型企业也能撑到‘黄金水道’真正黄金流淌的那一天”。记者在连日的走访中也发现,西江滞航等不利因素对于沿江企业尤其是不少中小型企业来说,可谓“伤到深处”。但与此同时,广西大多的沿江企业对于滞航期间对各职能部门的维护协调表示理解,对于这条“生命线”——西江黄金水道仍以最乐观心态报以最大的期许,“前景还是很广阔”。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000580号-1 Copyright ©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转载
【咨询电话】0771-3381152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