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的黑凉粉,其原料由当初的一片种植面积扩展到17000多亩,签约农户3000多户,当年的小加工厂变成了钦州市“出口示范企业”。亲历这个变化的企业家王先生说,这得益于口岸的开放。
1994年钦州港口岸开放前,当时两三天才有1艘船到港,现在每天至少20多艘次,来自各国的船越来越大。钦州港引航站站长李叶青回忆说。
北部湾区域研究所傅教授认为,扩大开放范围不仅仅在口岸,更是整个钦州都融入了国际化,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港口的变化。
国务院正式批准钦州港口岸扩大对外开放的消息及带来的种种利好,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关注。
新机遇将迎来更多创业机会
钦州红海豚旅行社黄经理对记者说,口岸扩大开放了,外来企业多了,投资多了,自然会带来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同时,开往国外的航线多了、班轮多了,那么,很多外国产品也会进入我们的超市,进入我们的餐桌。
简单的推理却有着厚实的基础。钦州港巨龙集团公司董事长高兆文回忆,1998年他刚来钦州港的时候,这里处在艰难的起步阶段,一片冷清。然而,他的生意蒸蒸日上,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印证了他的判断,这是一个急需开发的广阔的市场。
钦州港的发展改变了许多当地人的生活。亚路江村委会居民钟文胜说,以前他是开着船打渔的,现在开着卡车去跑大运输。据钦州港管委办公室介绍,象钟文胜这样的例子很多,从单纯的靠海吃海,到现在的靠海建海,变化的背后就是机会带来的。
中石油钦州千万吨/年炼油厂本身就是一个龙头外向型企业,它的原料来源于非洲,它的成品也是面向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锰矿从钦州港上岸后,发往中国西南各省区的工厂提炼加工。“上述这些项目,无论是中转或加工,都需要在钦州通过物流运输,单是石油这一块,每年一进一出,就可提供2000万吨吞吐量。”从事物流生意的王经理认为,毫无疑问,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工作岗位来实现,除此之外,还有各类包括餐饮在内的服务。
在南宁,凭借博览会这一平台,车市、房市、旅游、餐饮为代表的消费热点带动下,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年间累计将突破3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203元增加到2009年的16254元。“也许这样的景象,在年内没有出现,但我坚信,已为期不远。”来自灵山县的江海涛告诉记者,我看好家乡钦州的生意机会,下一步计划在钦州港投资建设一家酒店。先进来抢占先机,图的是接下来更多机会。
面向国际化将考量钦州智慧
北部湾区域研究所的傅教授说,比如,招商引资力度要加大,有更多外向型企业进来了,外贸量才可望增长;口岸的基础设施、功能还需要完善,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程度。他认为,对接这一政策,钦州及至广西还应考虑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以此来引导企业投资、引导公众创业致富,发挥这一应有的效应。
中国——东盟博览会在落户南宁之时,南宁就提出“要尽可能利用好这一国际性平台,全方位发挥其“井喷效应。”以酒店业为例,从2004年至今,该市二星以上酒店的数字不停在改写,从第一届博览会时的30多家已经发展到现在的80多家,提升了接待档次和接待能力,满足南宁市融入国际化的需求。
参与研究制定我市“十二五”规划工作的黄先生对此深有同感。“有了政策,并不等于就有了优势,好比给了你一个场地,要跳舞的舞台,还得自己来搭建。”他分析建议,目前,钦州正缺少如东盟博览会这种国际合作平台,现在就要着手考虑,搭建航运合作、汽车机械、农产品、海洋产品等能突出钦州产业优势的这些类似博览会、论坛的经贸平台,吸引来自东盟等国际区域合作。
从事边贸生意的现代物流公司黄经理以从业的经历分析,目前,钦州“走出去”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虽然不少,但都是重复于矿业粗加工领域,能力还不够强,从这一点上,如何引进、扶持、培育外向型企业也是当务之急。“学会游泳,还要更多勇气和智慧。”市民高辉举例,作为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北海在1992年后,喊出了“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北海”的口号,将土地推向市场,北海“造楼神话”轰动一时。谁会想到,美好的愿望结出的却是众所周知的苦涩之果。他认为,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政策,在欢欣鼓舞庆贺钦州融入国际化的同时,还应该冷静考虑,口岸的扩大开放,意味整个城市也融入了国际化,要在国际化这一片广阔的海洋中博取实惠,还需要我们本身的勇气和智慧,既利用好政策,又规避风险,最终发展好钦州。